当前位置:X小说>历史军事>崇祯五百年> 第贰章 崇祯十七年四月#023 军师李岩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贰章 崇祯十七年四月#023 军师李岩

朱由检整副心神都在思量怎生抵抗清兵,正是兵员不足。

他无意追究明军将士叛国,草率交予吴三桂调配。

至于其他明军将士,尚有力气的人则搜括战场物资,能用的都捡回来,充实仓库。

何复至晚上才盘点完毕,返回营帐向朱由检报告详情。

大量明军战甲、兵器及攻城武器都能回收再用,战马方面有一部份已喝人血,难以驯化,就地格杀当马肉烹煮,以作兵粮。

遗憾的是粮草与火药全毁,即使将大顺军遗弃的十门红夷大炮搬回来,亦没有充足的炸弹可用。

粮食方面,山海关城内尚有储备,即使士兵增添至二万多人,短时间内足够食用。

“火炮不足,将士疲惫,焉能力抗清兵?”

吴三桂想起是自己招来清兵寇边,不禁低头不语。

何复曾听过奏提及清兵将至,问崇祯详情。

“清兵最快将于明晨抵此?”

朱由检将奏的情报说出来,一室哗然。

“我军未曾完好恢复,此战势危。”

“不若末将尝试议和……”

“议和?他们愿意和吗?”

朱由检起初一力反对,面对外族,明室从来只有一战,绝不讲和。

奈何现实是敌强我弱,朱由检坚持要打,恐怕徒添死伤。

“让朕考虑一下,饭后再议。”

朱由检借吃饭抽袖离席,不需奏明言,他都知道接下来将会是命运的转捩点。

如果不能力抗清兵,那么他的野望自会无疾而终。

“不知道奏有没有办法呢?不行,岂能每事烦扰奏?吾为一国之君,宁无计乎?”

然而走一到数步,又再细思:“她是我妃子,又有契约,自当为我分忧。”

既想至此,举步至奏的房间去。

奏不在房间内,朱由检扑了个空,连忙问守卫,才知她正前往收押囚掳的场所。

自从知道清兵压境,奏左思右想,都没有好主意。

权具只能告诉她清军的位置、行进速度、移动方向、兵力、武器……而不会代为提供战略战术。

能以少胜多击溃大顺军,主要是借那一场风沙,早有准备及时突袭,顺利赶跑闯王。

擒贼先擒王,虽然抓不住李自成,亦间接令全军大乱,才侥幸获胜。

然而大清比大顺强得多,不是农民军为主,八万大军全是精锐,训练有素的满州八旗子弟。

再加上足智多谋的多尔衮,奏的小花招对他根本无效。

他可是当世最强武将!

历史上知名的李靖三千精锐破突厥掳可汗、桓温四个月灭成汉之战、谢安败苻坚八十万大军的淝水之战等等,全部都是可一不可再的机缘与巧合。

奇迹只能有一次,再来一次就不再是奇迹。

奏当然能直接变一发核子弹,将清兵彻底夷为尘灰,但那样有意义吗?

过度展示魔女的权能,确实能解决一时的问题,但随之而来的是民众产生强烈的依赖心理。

等同未来世界一些福利主义盛行的国家,因为甚么事都由政府包办了,人民就会耽于逸乐,凡事不是先自己想办法解决,而是找政府解决。

甚至最荒谬是,自己投资失利,破产、负资产等等,不是检讨自己的过失,而是要求政府赔偿,即可见一斑。

奏的理想是整个大地的人民觉醒,自己主动起步向前走,靠人类自力突破界限。

万万不能令他们对自己,以至魔女产生依赖与迷信。

接下来这一场仗,人类自己要想办法解决,而不能让奏过度插手。

不能滥用权能,就只能动脑筋。

偏偏奏的智力智慧,尚不足以算计多尔衮!

她比别人强,单纯是拥有“全知”权能,可以综合最多情报分析。

面对李自成之类没文化没文明的人还行,对多尔衮一定无用。

现代人比古人强,也就只有见识比较多而矣。

甚至不少人连目光、眼界、学识都比古人差。

不要轻视古人,他们当中不少人的智慧,比之今人决不会差,甚至更见聪明。

一人计短,二人计长,奏想不到好主意,只能找如今山海关内最聪明的人。

李自成身边第一军师,中营制将军,现在为明军所俘的李岩。

当初起义军只有区区千人,进河南再打到开封,发展至百万之众,就是靠这位李岩。

假如历史有如果,大顺继大明坐拥江山,奉为正朔,他必会尊为子房、孔明、伯温之流,位列史上名相之一。

如今他与一众不愿降明的将士绑在一块,吴三桂派一批兵马包围看守,留在关内空地上。

遭逢战败,每个人都脸有土色。

奏负甲袂至,由于“登台发炮”一幕印象太深刻,加之又是独一无二的美少女武将,所以全军上下无人不识“奏婕妤”。

“参见娘娘!”

当中不少人其实不太喜欢崇祯,却鲜有人不喜欢奏。

既是美人,又是仙女,还要文武双全,足智多谋,上哪找这么完美的女人?

美人总是比男人有更多的特权,故此奏在军中男儿获得不少好感。

奏很快就找到李岩,顿时正坐在他面前,命左右将士解开其身上束缚,诚恳道:“素闻李岩威名,今得见之,大慰仰慕。”

李岩不屑戴这顶高帽:“阁下是谁?”

他只认得对方是抢攻入自成阵中的女将,又闻四周兵士唤其为“娘娘”,却从未听闻大明有此号人物,心中反覆疑忌,未敢抛心。

奏没有回答,而是身边人代答:“见到奏婕妤,还不下跪?”

“免了。”奏不想浪费时间在繁文缛节上,直入正题:“不知李先生愿意归顺我大明否?”

“没兴趣。”

奏早就摸清楚对方来历底细,对于游说对方十拿九稳。

李岩,原名叫李信,字岩,名威,河南杞县人。

自幼生于官宦之家,先祖历代为仕,所以从小就有接受良好教育。

年青时曾在父亲李春玉在当地经营粮行中主账,适逢连年大旱,饥民众多。

由于生性慷慨豪爽,正义心强,故自作主张赈济灾民,致使粮行破产。

破产后就回乡,仍不改侠义之心,加上学识好,名望渐响,故有“李公子”之称。

很多人以为李岩是军师,一定是文弱书生,这样就大错特错。

事实上早年他曾与二哥李仲及姑表陈奏廷一起赴千载寺拜师练陈式太极拳。

才不是肤浅学一学耍几手,而是深造至高手程度。

不仅参考陈式太极拳,自创太极养生功,又修习十三势拳剑箭艺,名传数省。

和很多大明子民一样,李岩自小就立志报效国家,跑去考武举人。

为何不是考传统的科举?

说来李岩自小思想就与别人不同,他不喜欢八股文,认为这样的考试根本考不出真正的有才之士。

其时国家正值多事之秋,不如投笔从戎,从武举人起晋身将军,带兵杀敌更实际。

可惜文官不济,武官亦差不多。

考科举时陈奏廷对考官徇私舞弊看不过眼,李岩附议,一起举报。结果奸人当然没事,好人定然遭殃。

李岩等人反被诬告,被迫逃走,后来辗转加入李自成的起义军。

当初起义,其实只有聚集一班走到绝途的饥民,千余人全是龙蛇混杂之辈。

与其说“起义搞革命”,不如说是流寇,为温饱而抢食。

凭李自成这痞货,何德何能成就一番霸业?全赖有李岩这位军师!

就利害关系上,李岩与崇祯其实没有多大仇恨,加之李自成开始失民心,二人又生诸多矛盾,故此奏有信心可以动嘴说服他投诚。

“也许先生不知,眼下清兵即将压境。如今山海关将士疲惫,决不能久守,关门势将大破。”

李岩皱眉问:“辫子兵当真要来?”

“绝非虚言。”

看见对方脸上有几分动摇,奏心下一喜,加紧道:“我朝与闯王之争,终是家门内斗。大家各为其主,只图天下黎民所安。然满州与蒙古无异,一旦入关,长驱南下,则中原再复沦丧,重蹈蒙元之灾。”

李岩之所以帮助李自成,全因为他对朱明绝望。

极目过处,所有官员尽是一群昏聩无能、尸位素餐的废物。

他们正经事儿似乎一件也不做,就只会掠夺百姓,欺压良善。

年年大旱,人不得食,上面还是一味问他们拿钱。

反而有钱的人满肚肠肥,食得好住得好。

官员更处处维护有钱人,懒理百姓死活。

面对这样不公平的社会,前途毫无希望,人生充满无力感时,还能够做甚么呢?

没有人一开始就想造反,毕竟造反是要杀头的。

心中对明廷的不满,因为遇上李自成而改变。

他觉得明朝既然腐朽不堪,也许推翻掉比较好。

至于为何加入李自成的起义部队,其实只是一时偶然。

初时李自成还是老粗人,对自己这位能文能武的知识份子非常敬重,很多地方都听自己的建议。

慢慢由千人至万人,甚至数十万人……终于成长到摧毁明朝的强大势力。

随着发家致富,一步步上位,野心越来越大。

忘记当初本心,渐渐与明朝那些腐坏的官员没有分别。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