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X小说>历史军事>崇祯五百年> 第叄章 崇祯十七年五月#002 巧妇难为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叄章 崇祯十七年五月#002 巧妇难为

李岩最先同意奏的战略大方向:立足山海关。

在此建立临时首都,先平辽东,稳固基础,深入发展。

大顺就交由张献忠及南明对付,拖住李自成的后脚。

好比战国时位处西隅的秦国,放任中原六国自相残杀,自己则养精蓄锐,最终讨平六国一统天下。

南明至少忠于大明,必要时远交近攻。

无视张献忠,与南明上下集中夹击李自成,是为首要方针。

其次是对外宣布自己是崇祯帝,以便臣服海内外,尤其是明朝遗臣,掌握大义。

但在官员任命上,全体大臣划一齐平,不予明确职位。

李岩分析得非常透彻,向朱由检陈明个中因由。

历来打天下的君臣,为何都是“可共患难,不可共富贵”,最关键就是在征战天下时,君主胡乱分封将相。

初起事时就分你一个大将军,打赢数场大战就升去大大将军,打到一半江山就是大大大将军……

一直升职拔擢,最后封顶。

在权力的阶梯中,最顶层就是皇帝。

升无可升,职级与功绩不符,自然是功高震主。

之后下场倒是简单:要么处死,要么辞退。

这是无可解的死结,既然无解,索性最初就不做。

这理论太新奇,简直前无古人,朱由检听罢反问:“如果不封候加爵,如何鼓动将臣?”

为何大家跟你打江山?还不是图名利吗?有多少人真的讲义气?

李岩对曰:“愿意跟随君主打天下者有三,一是怀抱忧愁的人,二是忠于大明的人,三是争名夺利的人。”

怀抱忧愁的人,像李岩之流,他们不重视个人得失,先天下之忧而忧。

这种人视名利如浮云,相比起来更重视君主的个人操守名声。

但这种人太少,而且忠于个人而不是君主,最难收买及驯服。

然而一旦得之重用,必将成为最强助力,甚至比君主本人更积极立功。

至于忠于大明的人,像是何复、邵宗元之流,他们先国后家,先君主后个人。

忠义无双,铁打不动,基本上不会造反,亦可重用信任。

最后争名夺利的人,就像吴三桂之流,他们眼中只有个人利益,而轻国家君主。

之所以追随君主,只是出于计算,认为对自己最有利。

若然发现有更好的选择,必会跳槽反叛。

这种人最多,亦最难控制。

封官加爵可满足他们短时间的需要,然人心不足蛇吞象,只要皇上势弱压不住,又或有更美好的利益摆在眼前,便毫不犹豫举起反逆之旗。

如果是真正忠心之士,岂会在意个人名利得失?

反之没有功名利禄就不愿听话的,这些人留之亦成后患。

李自成身边的刘宗敏就是最佳范例,官越大,气焰越张,甚至敢当面与李自成对质,拒不受命。

如果有实力而呛君主,叫横行无忌君莫笑。

偏生历史上太多人,无实力而呛君主,下场就是死路一条永不超生。

他更进一步提议道:“之所以争名夺利,皆因抗争之中,有人想炫耀功劳,称量品秩。假使君臣平等,不分先后高低,大家就不会有妄心,发生争讼。”

退一万步,即使真的有人要封,那么封甚么官?

人人都同排齐一,前面功劳更高的大臣都未封,你凭甚么可以封?

其他人见形势不对,自然不好意思,可禁阻其野心。

就算奖赏,亦宁愿赏钱,也不能分封功名。

钱的话再多都可以,但功名的尽头就是皇帝宝座。

李岩又以《水浒传》举例,故事中的梁山好汉,无论在过程中如何打生打死,都要等最后一回才排座论次。

历史上无数起义者、争天下之士,往往就是过早封号分爵,从而招致落败灭亡。

当手下有官爵时,就会感觉良好,开始自大自我,从而忘记革命尚未成功。

要保持竞争心,就不能令他们过早满足。

“总而言之,必须等天下一统,四海安定时,才能划一论赏,排定朝臣座次。”

虽然此提议太奇葩,但朱由检听着就高兴。

天下所有人都怕被别人出卖,君主更加如此。

你以为他们都想杀功臣吗?你功劳太高,比老子更高,尾大不掉,不杀不行啊。

既然有如此妙法,也就乐于采用。

所以现在朱由检手下一律只分“文官”“武官”,没有官爵职衔。

至于日常职务工作,由皇帝临时划分。

虽然这样子比较粗疏,不仔细,但胜在灵活性高。

有事齐齐做,大家都有责任参与。

既无分职阶及工作范围,也就不会形成官僚主义,各人只依本职办事。

好比收掌关门锁匙,验放客商文引等工作,原应由兵部主事职掌,关内守备无法僭越职权。

然而现在百废待兴,六部不存,也就无分彼此,直接由皇帝指派官员负责,其他人从旁协力。

李岩见奏安坐朝上,正式抱拳请安:“娘娘安好。”

从一开始他就明确向朱由检表示,自己只是跟随奏而来。

“你愿意留在此,真的太好了。”

奏心想当年萧何月下追韩信,幸好今天不用再来一套奏婕妤关内追李岩。

正正因为有他协助,即使奏昏迷数天,朱由检仍然能够快速且完整建立其政治架构,省却奏无限烦恼。

古来贤相难求,奏深深感谢李岩愿意辅助朱由检,省却她的烦恼。

“方才我们正愁库房缺钱,不知夫人有何好计?”

崇祯皇帝定都于山海关,诏告天下,没多久就吸引四方八面的百姓过来。

他们有的是之前逃难的原居民,有些是从别处过来的新居民。

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

当失去之后才学会珍惜珍重。

大家眼见李自成暴政虐民,活得比崇祯朝更苦,纷纷大骂他不是甚么好东西。

自然而然,百姓开始缅怀明朝,思慕崇祯。

故此得知崇祯未死,定都山海关,重振明室时,不禁打从心底高兴。

城市人口骤然增加,有利有弊。

除原本居住的百姓外,再加一堆外来百姓,便超过本来的负荷。

人多了,需要更多地方安顿居住,需要更多食物,同时需要工作。

发展城市需要大量资金,然而崇祯又再次面对“缺钱”的问题。

邵宗元从保定拉回来的十余车饷银,不用数天几乎都花得七七八八。

发给官员及士兵的薪水、修补城墙、重整军备……这些必要的开支都要钱。

于是不需数天,银两就用得七七八八,根本无法再分拨出来,以资百姓所需。

有时朱由检亦自嘲,自己是否五行缺金。

以前在北京当皇帝时国库空虚,现在来山海关称皇亦是一穷二白。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钱不是万能,但无钱就万万不能。

城市的发展,官员的薪水,士兵的温饱……统统都要钱!

他不得不面对这个问题,还不得不把这个问题提上日程,摆上桌面。

奏继续从书本中获取目前山海关各项明细情报,只能用不忍卒睹去形容。

首先最重要的是山海关的军事防御能力,彻底未能完全恢复。

好几座分城的城楼残缺,仍未动工修缮,尤其是镇东、迎恩、奎光及拱辰四楼,几乎彻底报废。

因应大顺及大清,检讨应否增建城楼。

更加严重的是,未能有足够士兵分派看守。

山海关贵为“天下第一关”,由镇城、路城、卫城、所城、关城、营城、寨城、堡城、关口、城墙、墙台、敌台、烽堠、墩台等不同等级、形式及用途的附属建筑物,构成整个完美无缺的军事防御体系。

尤其现在卫所制几乎废弛,士兵不仅要守城,更要负责屯田、养马、运输、军器供应等后勤工作。

招募士兵,需要钱及粮;修整兴建城楼,要准备役员,又是钱……

一旦有人胆粗粗挥军而来,恐怕一举就可以拿下山海关。

对,现在的山海关就是如此危险。

朱由检等人就处身在暴风雨中,无日感到安宁,生怕邻家会找上门打架。

其次是人口滋长,原有居民与外来居民混杂,产生不少矛盾。

尤其本地民风强悍,一言不合就动手,往往引发种种暴力冲突。

居民的就业、安居、饮食等等都必须从速解决,不然会成为计时炸弹,扰乱社会和谐稳定。

一般读书人都只道“行王道”便“天下万民归心”,非常儿嬉。

想想一旦天下万民都跑来你的领地居住,绝对会引发大乱啊!

人越多越好?别开玩笑,没听过物极必反吗?

奏更想反过来求他们去火星,别走过来呢!

人口太少有问题,过多亦有问题,不多不少就最好。

不过既然他们都来了,总不能统统赶跑吧?

军事防御力弱,人口增加,两者相乘之下,就吸引不少贼寇扰乱治安。

其时天下混乱,有部份流民饥民聚集在一起,以打家劫舍为生。

以往强盗土匪打劫,都在人烟稀少的深山老林。

现在他们见山海关兵防减弱,胆子越来越大,竟在光天化日之下,于商旅要道拦途截劫。

歹徒未必会坐大至李自成的程度,但百数十人不时出没,兼且明目张胆气焰日张,甚至犯罪手段愈来愈恶劣残忍。

他们经常滋扰平民,妨害商旅,掳掠妇女,为崇祯治理的山海关添加不少烦恼。

上至皇帝,下至文武官员,都怔怔望向奏,好像巴不得她妙手空空,拎出新的法宝解决难题。

奏心想这些心态真要不得,筹思其他良方。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