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X小说>玄幻魔法>柿子湾> 第六回 花园夜话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六回 花园夜话

且说自古重农抑商,使得庄户人都不乐意做生意,瞧不起那些走街串巷的小商小贩。要说教娃儿把自家的东西拿到庙会上卖掉,做点小买卖,眊娃那愁眉苦脸不愿意去的样儿,真像要他的命似的。

殊不知,这做买卖不仅要有本钱,有路子;而且还要脑子活,有眼力;要能吃苦,起早贪黑、东跑西颠都是常有的事;即使受了委屈,还要陪笑脸;经得起情况变化甚至大起大落的煎熬和磨练。

相比之下,种田就悠哉多了,尤其是北方像柿子湾一带靠天吃饭,除了播种和收割紧张一点,一年到头多半时间还是很闲散的,混个温饱也不是多难的事儿,顶多年景不好了受点难。但要靠种田攒多少钱,那是不容易的,不仅要勤劳,还得遇上风调雨顺的年景才行。庄户人虽然也明白这个理儿,可乐意做买卖的,在柿子湾一带还是很少的。

可戊戌之后,在精英人物的奔走呼号、积极推动甚至身先士卒带动下,多地兴起了实业热。官方的,多半是兵工、铁路、工矿之类的;民间的,则以轻工、纺织这些投资小、技术低、见效快的日用品生产居多,就连离柿子湾不远也就七十来里地的绛州,都渐渐成了工场甚至小工厂的聚集地,大大小小就头二十个。车马店、饭馆、商店也随之慢慢多了,临近几个县的老百姓都来买东西,人称小北京。东家、伙计,师傅、徒弟,这些词儿都出现在了寻常百姓的口头中。人常说,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庄户人稍门门额上刻有“耕读”二字,可对人家因经商而富裕的也羡慕不已。

柳湾远离稷王山,没有泉水;也远离汾河,除了沟里山水槽,几乎没有地表水。牲口饮水,洗衣裳,靠池泊;人吃水,则靠井。村里有两口井,一口在后头巷,一口在南头巷。这井,都是早年人工开挖的老井,用了多少年,没有人知道。而且奇怪的是,这两口井都在离沟边不远的地方,也就是说,哪天哪个人突发奇想,从半沟里的悬崖上朝着井的方位,挖上一个洞的话,就能通到井底。当然,这是玩笑了。

这井水,得用辘轳搅,一个人拽绳,一个人搅辘轳,就是说搅水至少得两个人才行。搅辘轳的得有劲儿。至于拽绳的嘛,有劲儿拽,搅的人就省点力气;拽的劲儿小了,也不影响搅水,只要搭把手就行。因为如此,一些老年人没事了,也喜欢来井头这边坐坐,兴许还能给人搭把手呢。这天,三个老汉拿着旱烟锅子,蹲在井头北墙根上你一言我一语地闲聊。来搅水的、拽绳的,也有一句没一句地插着话,凑凑热闹。

“哎呀,眊人家云生这事过的,可开了眼界了。”“眊人家的媳妇穿戴的,临儿近处这几个村子,就没有着哩。”“毬的,那是人家娘家势法子大嘛,外还说哩。”“人家那嫁妆就一箱子一箱子的,就是十来箱子。”“啊,可不的。”“说毬的人家娘家干啥,就说云生家外酒席,这几年啦,就没有。”“啊,可是,还是那几年外老仙家娃哩结婚的时候有过。”“啊,就是,连摆三天九六八,可不是谁都能承得起的。”

“毬的,人家有钱嘛,咱和人家比啥呢。”“啊,人家挣的那才是轻快钱呢。”“啊,比这老仙家挣钱轻快,放钱哩咯,坐在那里收银子哩。”“也不知道人家外屋里究竟有多少底底子。”“哎呀,说不来,嘉祥爷手里的时候就开始放了,利滚利的,谁知道人家有多少银子呢。”“啊,可是。”

“你说的,敢老仙屋里都不如嘉祥家有钱呀?”“这就说毬不来了。老仙家在外面开厂子哩,要一个劲儿投哩,那还有穷尽呀,肯定活钱不多。至于说谁比谁有钱,外就难毬说了。”“啊,可是,难毬说。”

“外敢放钱就没风险呀?”“咋能没风险的,要看不准了,那连本儿都收不回来,不是价,放钱利高,就怕得是外嘛。”“哦,你这还懂这个嘛。”“嘿嘿,也不是懂,听人家老仙说的嘛。”“哦。”“反正,干啥都有风险,那也看运气哩。”“毬的,运气?运气谁能说得清楚呢。”“啊,总得多眊眊对方的底子嘛。”“啊,哪里把握得准,十回有上一回拿不稳,就赔了,担惊受怕的。”“啊,外可你挣钱哩嘛,还能说外呀。”“哎呀,反正,咱是干不了外,就没那脑子着哩。”

“你说毬的,谁敢天生就会做生意呀。”“不说天生就会嘛,反正要胆大哩。”“胆大顶啥呢,要看你那命哩,命里没有呀,咋折腾也不行,敢外赔了的还少呀。”“所以说呀,你就活该受穷,哈哈。”“嘿嘿,好像你有钱似的。”“有钱没钱,咱不做外白日梦。”“哈哈,说了半天的,还不是半斤对八两嘛。”“嘿嘿。”说话间,天儿要下雨了,水也不搅了,各自散了。

日子过得也快,眼眊上就要立冬了,这不,老仙儿天天去他的花园,忙着给他的花木培土呀剪枝的。这刘老仙,也算是个想得开的聪明人,儿女们都已经大了,也都成家立业了,他就啥也不管了,不是看看闲书,就是侍弄他的花园,像个神仙似的,十分地超脱。人家这花园里,有桃树、杏树、李树、栗子树、枣树,五果俱全;有梨树、自己嫁接的柿子树,甚至还有桂花树、腊梅,可以说是花前月下,不是吗?人家还养了不少花儿呢,有迎春花、菊花,还有月季、牡丹花,甚至还有玫瑰花、荷花,池子里还养着小金鱼。花园里搭有茅草亭,下下棋,品品茶,打打麻将,甚而至于弄点酒菜,闲拉胡侃一顿也是常事。这花园里还盖有小三间瓦房,里面有炕,有书柜。人家想回家就回去睡,不想回去就睡在花园里,自自在在的,真是神仙般的日子,村里人没有不羡慕的。

这年赶过春节的时候,老仙儿家的几个儿子陆续回来了,屋里热热闹闹准备年货呢。这年三十的团圆,过大年的走亲访友,串门子,看大戏,这些就不在这里赘述了。过了破五,老仙儿就时不时在花园里睡一宿,说是嫌屋里人多吵闹。这天,正月十七晚上,昌娃、盛娃、成娃弟兄三个专门跑到花园里,说是要和老爹谈谈。

“爹。”昌娃进门喊道。“嗯。”老仙在那里写字,就没抬头应声道。“屋里那么暖和的外,你要这儿,不冷?”“不冷。”盛娃道。“哎呀,你还甭说,咱爹这手字越写越好了。”成娃笑着说。“哎,你仨咋都跑到啦?”“嘿嘿,也没事。”“没事,有事额也不管,额还能活几天呢。”“嘿嘿。”这弟兄仨坐在那里,一时都没吭气。“咋啦?看你们这阵势。”老仙儿说着搁了笔,坐下来,端起紫砂壶喝了两口茶,捋了捋胡子。

“嘿嘿,爹,额们是想和你谈谈,”昌娃开口说:“你不在外面,你不知道咱这国家有多落后。”“不在外面?外面指的是哪里?城里头?城里头有啥好的,额早待够了的,咱这村里就蛮好的。”“也不是说城里头。”“那你说外头是哪里?”“嘿嘿,咋给你说呢。”“就直说嘛,还拐弯抹角的。”老仙儿抽着水烟说。

“你看人家东洋,从前不如咱。”“自不然的,遣唐使嘛,东洋就是咱这五百童男童女去了才有的。”“可人家现在可大不一样了,明治以后富强了。”“明治?”“明治维新嘛。”“哦,你又没去过,你咋知道它就比咱强呢。”“没去过,敢不看书呀,敢不听人家说呀。”“啊,你们在外面见多识广,额不和你们争这个。就说那,咱也管不了,做好你们的买卖就行了。”

“实业救国嘛,咱只有多办厂子,才能国富民强。”“哎呀,甭含多嚼不烂,把你们现今这厂子办好了就不容易,甭贪大,甭贪多。”“可总得买新机器吧,不然,就淘汰了。”“哎呀,南方卖不了,就往北方卖,这么大的国家哩,那穷的地方多着哩,哪里光要那么多好的呢。”“不是说外,要搞先进点的东西,这样国家才能强大。不然……”

老仙儿笑着说:“额知道。可不是你弟兄仨就能咋了的。”“都像你这想法,那国家还咋强大呢。”“哈哈,额这三个儿子看样子是……嘿嘿,你们甭劝额,额从前在北京停过,啥额也知道,额不糊涂。”“爹,现今改成北平了。”“啊,那个时候还唤北京嘛。”“嘿嘿,额说吧,咱爹这不说则已,一鸣惊人。”“鬼式。嘿嘿,啊,对了,你们先回去吧,额想想。”

就这样,老仙儿让弟兄三个回屋去了。儿子们走了之后,老仙儿又“呼噜呼噜”抽了两锅子水烟,然后上炕躺下,可翻来覆去的,好久睡不着,远处偶尔传来几声狗叫声。想着想着,老仙儿又爬起来,下了炕,推开屋门,看了一会儿天上的月亮和星星,想起自己早年在北京做生意时的往事……真觉得困了,这才回屋再次躺下。

第二天,老仙儿一早就醒来了。刚弄得洗过脸,准备回院子里吃饭,三娃子一个人跑来了。“爹,早。”“哦,回去。”“先甭急,额告你一句话,爹。”“走,走着说着。”“不能让别人听得了。”“还神神秘秘的。”“真的,额哥哥不让告诉你。”“哦,你说,额不告他们说。”“其他人也不能告说。”“哦,你说。”只见成娃附手在他爹耳朵跟前嘀咕了几句,“啊,”老仙儿一副吃惊的样子道:“哦。”“你可甭说是额告你说的。”“嗯,不说,不说。”

就这样,父子俩说了几句,就往家里走。只是老仙儿好像一边走一边在想什么心事儿,没有再说话。成娃呢?也不言语,两人都挺严肃的样子。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